聖母峰之死  

  

原文書名:In To Thin Air
作者:強 克拉庫爾 Jon Krakauer

-全球暢銷三百萬冊
-「阿拉斯加之死」作者代表作

「我們忘記高山仍握有王牌,只在自己覺得恰當的時機搬出成功的獎牌。否則登山怎麼會深深蠱惑人心呢?」

作者強 克拉庫爾在1996年3月應《戶外》雜誌之邀前往尼泊爾參加聖母峰登山活動,並加以報導。他加入了由紐西蘭籍嚮導霍爾所領軍的遠征隊,成功於五月十日登頂,一圓他的夢想,但在這過程當中,他歷經了許多困難與選擇。在文章刊出後,多方評價不一,但是為了說出這個不得不說的故事,他決定將這趟旅程記錄成書,讓更多人知道那些被覆蓋在白雪底下的故事。

這部書就像是日記,從第一章的八八四八公尺、第二章的聖母峰淵源到第三章旅程的開始。作者以回憶的方式寫出了從九一四公尺到最後的峰頂,也許正如作者所說的,在高山症的影響之下,錯誤率可能提升,細節可能隱含了一些小錯誤。但這本書之所以存在,是為了讓不登山的讀者知道山裏頭的正在進行式。

人常常對於世界之最的吸引力無法抵抗,即使賭上生命,還是有為數不少的登山客帶著大把鈔票前往尼泊爾或西藏,準備一窺世界最高峰之美。當然,旁邊的K2和洛子峰,也讓整個區域的登山客絡繹不絕。登山究竟帶給人什麼?為什麼即便得知高風險仍願意拋家棄子孤注一擲?在霍爾帶領的遠征隊裡,聚集了來自不同地方、不同職業的八名登山客。有些人是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,有些人是背負國家的名聲而上山。在這偉大的夢想背後,除了得先放下自己在家鄉努力的事業,更重要的是,他們還有家人在等著他們。

故事看到後半部,其實曾幾度有點心酸有點害怕,而且那些成功者在峰頂待的時間也不長,再者下山的路上也可能遭遇意外。就如同後面作者所記載的,在下山之後,有些人仍無法忘卻在山裡的那些日子,有些罹難者的家屬一直無法走出傷痛。跟這些比起來,聖母峰的魅力卻是遠遠大於。不登山的我其實也不難想像著迷於登山的人的想法,登上山頂是一種成就感的獲得,有種登峰造極的感覺。再加上人與人之見的互助與合作,沿途走來的風景,還有時時各異的天氣。登山是可以是種挑戰,一種學習。你問我看完這本書後敢不敢嘗試登山?我會坦承,即使伴隨著偌大的恐懼感,我仍願意從海拔較低的山開始挑戰起。

在閱讀的同時,可以思考登山的意義與魅力,以及另一個課題。

聖母峰對於雪巴人而言,可以說是聖殿。對於西藏人來說,是大地之母,也就是珠穆朗瑪峰名稱的由來。在確立為世界最高峰後,世界第一的稱號逐漸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。從一八五二年發現聖母峰高度,到一百零一年後,才終於有人登頂。即使山形不美麗,但征服世界第一的野心也吸引越來越多人嘗試。人越多的後果必然導致垃圾的丟棄、環境的破壞,即使尼泊爾政府收取高價的入山費,還有每年每季每翼的登山人數,入山客並不見減少的跡象。對於當地的居民而言,即便人潮的聚集代表著錢財的匯聚,但仍有一派人無法同意現今的作法。除了登山客本身的傷亡外,隨隊的雪巴人也可能在自家地盤上失策,而每一個死去的雪巴人幾乎背後都留下了一個待撫養的家庭。最重要的是,反對的人群更指責那些嚮導們,將人一批批的帶入聖殿。另外,每一年都有聖母峰官司,究竟誰對誰錯,在那山裡,沒有人有一樣的答案。我們是應該暫緩腳步,停止破壞最接近天堂之處,還是如現狀即可。山裡頭不知道被扔棄了多少空的氧氣瓶,雪巴嚮導不知道因為給予登山客最大的協助而喪失多少條生命。這沒有一定的答案,而且還須深思,也許換個立場,我們才會知道別人的心聲。

In to thin air, let us know what's going on there.

2014年8月,大家出版。

into thin air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